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副司长杨海燕一行赴富阳调研浙江大学专利产业化项目并座谈。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处处长林敏主持座谈会,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柳景青陪同调研。
调研座谈会上,柳景青重点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束缚、构建成果转化全链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从专利转化运用的政策引导、人才驱动、机制平台、资金保障和服务支持等方面介绍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申有青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刘勇教授分别汇报了“载体电荷反转技术应用于创制高疗效抗胰腺癌新药”和“智能机器人导航规划技术转化应用”专利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成效。目前,申有青教授团队的“载体电荷反转技术”已进入新药创制关键阶段,该技术通过精准调控纳米载体表面电荷实现药物靶向递送,临床前数据显示对胰腺癌抑制率显著提升;刘勇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导航规划技术”则成功应用于AGV(自动导引运输车)产品线,提升了仓储物流效率。
杨海燕认真听取情况介绍并给予充分肯定。她表示,浙大团队展现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突破。她希望浙大专家和浙江企业,深化创新,在行业内探索更多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推动高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深度耦合。
司长一行还考察了学校成果转化受让企业,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总结专利转化运用工作优秀经验,加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融合、多机制联动,共同打造转化运用生态圈,为专利转化运用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市、区知识产权局相关领导,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上述活动。
浙江大学与富阳区科技合作源远流长,双方通过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富阳分中心为桥梁纽带,为富阳本地企业嫁接浙江大学科技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对接、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团队引荐等服务工作。当前,富阳中心已经为地方科技局及科技大市场陆续推送学校免费开放的专利清单,积极推动校企采用“先用后转”的合作模式,提高专利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