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活动

智汇紫金
论坛介绍
“智汇紫金”成果转化高端论坛由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承办,秉承“高端对话、凝聚智慧、链接价值、共谋发展”的宗旨,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行业发展趋势,搭建学术界和产业界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高端平台,旨在增进教授、企业、资本与政府间的多维互动,拓展学科创新思路,助力科研成果有效落地,加速产业化进程,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坛目前已举办32期。
聚焦领域
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
论坛宗旨
高端对话、凝聚智慧、链接价值、共谋发展
主要议程
一、主题报告
二、交流报告
三、高端对话
联系方式:0571-88982869 陶老师
往期活动
-
2025.04.25查看详情
第三十六期:“智汇·紫金”高端对话第 36 期 —— 海宁校区科技成果投融资对接会成功举办
2025 年 4 月 24 日,浙江大学“智汇紫金”高端对话第 36 期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鹃湖启真孵化器 2 楼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浙大科技园鹃湖启真孵化器承办,旨在搭建学术界和产业界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推动海宁校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浙大工研院副院长、国际联合学院ZJUI学院科研与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胡欢,国际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陶翃,国际校区科研部部长金王平,浙江鹃湖启真孵化器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卓娜,以及杭州金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信达浙江分公司、杭州美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投资公司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实验室参观:前沿成果展示】在浙大国际校区科研部部长金王平带领下,与会嘉宾参观了浙江大学海宁校区的多个实验室,深入了解了校区在不同科研领域的前沿成果。叶轮机械高精度气动仿真软件项目由崔佳欢副教授介绍,展示了其在航空发动机气动传热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光储充联合优化系统由刁瑞盛副教授讲解,阐述了其在能源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狄大卫教授团队的熊文涛博士向大家介绍了世界最小的微型钙钛矿 LED 项目,钙钛矿LED作为一种新型光源,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微型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未来有望在显示、照明和通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项研究成果,于2024年9月11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项目路演:创新项目亮相】浙江鹃湖启真孵化器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卓娜主持项目路演会,李总首先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期待嘉宾们能够针对路演的5个项目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浙大胡欢博士的“高端仪器国产替代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以原子力显微镜和探针为核心,致力于填补国内高端仪器领域的空白。在当前我国高端仪器高度依赖进口的背景下,该项目已取得显著进展,有望打破国外垄断,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并计划通过融资进一步推进研发和市场拓展。浙大吴少雄博士团队以“微型光谱芯片及其产业化项目”以光谱芯片为核心,推动光谱检测微型化。其公司研发的光谱芯片体积缩小1000倍,成本降低100倍,检测波段拓宽至375-3800nm,具有小体积、低成本、易量产等优势。该芯片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消费电子和工业检测等领域,为各行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光谱检测解决方案,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另外还有三个科技园孵化的项目,其中杨炽夫博士的“智能康复和护理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凭借其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创新技术,已获得多项国际认证并进入量产阶段;来自于丹麦科技大学科创园高科技公司,展示了全球首款 AI 自拟合助听器项目,其创新的技术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令人瞩目;来自瑞典的SIGRID 公司落地中国的项目,“一种开创性的非药物解决方案-用于降低血糖峰值”,聚焦代谢健康领域,拟在中国开展相关技术的本地化应用。【现场讨论:深入交流与对接】活动现场,与会科研专家、企业家、投资专家围绕项目的落地情况、项目成本、推广策略、未来应用场景以及操作路径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多位投资人对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现场对接获取商业计划书(BP)。【展望】本次“智汇紫金”高端对话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浙江大学海宁校区的科研成果搭建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高端平台,更通过实验室参观与路演相结合的形式,为投资机构深入了解项目的技术细节与实际应用价值提供了重要契机。实验室参观环节让投资人亲身体验前沿科技的魅力,深入了解项目的核心技术和创新点,为后续精准投资奠定坚实基础,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更具前瞻性。本次“智汇紫金”高端对话成功促成了多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其在搭建学术界与产业界协同创新平台方面的优势,通过高端对话和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的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2024.07.18查看详情
第三十五期:“智汇·紫金”高端对话第35期 || 浙大二院155周年系列活动——科研成果专场对接会圆满落幕
2024年7月18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承办的浙大二院科研成果专场对接会在滨江院区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智汇紫金 共绘医疗科技新篇章”为主题,来自浙大二院30余位医护及科研专家参会交流,本次论坛同时吸引了浙大二院30余项优质科研成果参加展示,涵盖心血管内科、肝胆胰外科、骨科、眼科、核医学科、神经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消化内科、耳鼻喉科、胃肠外科等众多学科领域。近40余家医疗领域相关企业及20余家投资机构和银行机构的共计14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围绕医工结合相关方向的关键前沿技术,共同交流讨论本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 【开篇寄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新央副院长主持并致开幕词,她指出浙大二院积极响应国家创新战略的号召和浙江大学的要求,致力于探索完善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希望能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科研人员、投资者、企业家们通力合作,让更多的“钱变纸”转为“纸变钱”,让更多的产品从“书架”走向“货架”,让优质医疗创新成果走出科研,迈进工厂,回归临床,惠及人民。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副院长傅强对学校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各位专家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致以衷心感谢,并对企业家代表莅临现场交流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浙江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加快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他希望,能够以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契机,联动各方协同发展,不断提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有组织成果转化工作水平。【成果展示】心脏瓣膜病是近年来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心血管疾病,7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13.3%,一旦出现症状,预后极差。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心血管诊治领域里程碑式的进展,王建安教授带领团队历经10年余,围绕心脏瓣膜病的诊治,从器械研发(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修复器械)、技术创新(杭州方案)、临床研究、大样本临床调查、机制探索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建立了全链条式解决方案。我国是肝癌第一大国,年新发病例数近37万,总体生存率仅为12.1%,远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王伟林教授团队基于30余年临床和基础研究,在肝癌精准早诊、精准手术、综合治疗和康复预警等方面形成了系列原创性突破。系列成果辐射国内数十家大型综合医院,显著提高了我省、乃至我国肝癌精准诊治水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断改良眼部功能性生物材料是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我国眼科学未来发展的迫切需求。姚克教授团队集体攻关,研发涵盖人工晶状体、角膜生物材料(人工角膜、角膜抗感染及修复纳米材料)、角膜接触镜、眶内植入材料(眼眶修复材料、人工义眼)、青光眼引流材料、眼内植入材料(人工玻璃体、眼内缓释材料)等系列眼科生物材料。核医学分子影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技术,在推动重大疾病精准诊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张宏教授团队首创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控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快速在线质控系统,支撑临床疾病特异性靶向诊断,保障临床诊断工作质量安全。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团队建立了脑疾病分子影像可视化特色优势,领衔制定4部国际共识与实践指南,特别在基于PET分子影像的儿童癫痫诊断方面,达到国际最好致痫灶检出率,显著提升了我国医学影像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水平。叶招明教授团队深耕骨感染领域十余年:1)针对早期骨感染问题,选择传统消毒剂聚维酮碘作为主要活性抗菌组分,并进一步结合“阳极氧化+电泳载药”技术破解骨植入器械表面载药率低的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国内首款碘涂层抗菌骨植入器械产品;2)推动适用于远期感染的新型银涂层抗菌骨植入器械产品,首创“精准砂蚀+辉光净化+双重银色铠装”组合工艺破解钛基材表面银涂层结合强度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利用“多重物理屏蔽”技术实现选择性局部镀银巧妙规避涂层使用过程的不可抗剥落问题。目前团队正在全力推进以上成果的临床转化进程。该项工作有望推动国家抗菌骨植入器械领域的发展,助力实现2030中国骨健康梦想。脊髓脊柱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手术的微创化对精准定位需求强烈,传统定位手段辐射问题不容小觑。朱永坚教授团队致力于开发一种面向脊柱脊髓微创手术的无辐射在线导航机器人,由机器人超声扫查成像模块、多模医学影像处理模块和手术交互在线监测模块三大功能模组构成,实现了精准高可靠、状态可监测和安全无辐射的导航定位系统。该导航产品技术特色鲜明,该系统的机器人自适应超声扫查处于国际领先、集成多模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形成的术中在线交互监测是国际首创的。在实际应用上也有着明确优势,可适应于绝大多数脊柱手术。【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和交流对接环节,企业及投资机构十分踊跃。本次活动共收到合作需求20余项,浙大二院及浙大工研院的技术经纪人团队积极帮助企业家及投资人进行现场对接。众多合作需求都已形成专项对接小组,后续将由双方技术经纪人持续跟进落地。【未来展望】围绕“促进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服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一直积极通过“智汇紫金”论坛活动的平台,推动将学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应用相结合,为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工作增添助力。本期论坛联合浙大二院共同举办,开启了推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新篇章。本次论坛的现场交流精彩纷呈,这充分展现了浙江大学的科研实力,特别是在医学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为我们探索和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借助论坛这一平台,以及通过探索更多的合作方式,进一步促进医学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理论走向实践,最终转化为提升民众健康福祉的实际成果,推动医学科研的进步和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
2024.07.05查看详情
第三十四期:“智汇·紫金”高端对话第34期 || 信息学部FIT论坛第 23 期——成果转化服务专题论坛暨信息学科群专场成果对接会圆满举行
2024年7月5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及信息学部联合主办的成果转化服务专题论坛暨信息学科群专场成果对接会在浙大森林A幢1F多功能厅成功举办。来自信息学部相关学院的30余位科研专家参会交流,本次论坛同时吸引了近40项优质科研成果参加展示,涵盖数字化应用工业软件、大尺度增强现实技术、移动端光学成像技术、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移动穿戴医疗装备、超声导波检测等应用领域。华立集团、中电海康、每日互动、涂鸦科技等20余家企业;银杏谷资本、藕舫天使、华方资本等20余家投资机构以及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杭州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机构的共计13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以“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服务”为主题,从科研、资本及产业三个维度共同发声,探讨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创新模式,推动信息学科群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论坛开幕与致辞】论坛由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副院长傅强主持,信息学部副主任邱建荣致开幕词。邱主任强调科技工作者要牢记四个面向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并对武汉光谷在信息学部捐赠支持成果转化工作表达了诚挚的感谢。【精彩分享】在政策宣讲环节,杭州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处长陈子法分享了杭州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现状、杭州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与实施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举措等方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方晨鹏老师详细介绍了浙江大学成果转化政策,为与会者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指导和支持。信息学部办公室谌群芳老师则从科研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信息学部的科研情况和典型案例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浙江大学信息学科群科研实力的近距离机会。【光谷成果转化奖】 光谷成果转化奖的颁奖仪式成为会议的亮点之一,信息学部副主任邱建荣和浙江大学基金会副秘书长徐瑞君共同为2022年和2023年两届共六位获奖者颁奖,以表彰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这一环节不仅肯定了获奖者的贡献,也激励了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事业中。【成果展示】会议特别邀请了金小刚教授、刘勇教授、章国锋教授、杨青教授、汪小知副教授五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的成果转化案例,展示了浙江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电科学与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精彩研究成果和广阔应用前景。此外,信息学部参会的30余位老师和部分博士携带近40项科研成果亮相,受到各投资机构、企业及政府平台的高度关注。【思想碰撞】圆桌论坛环节,在控制学院副院长、湖州研究院院长许超教授的机智主持中,光电学院冯华君教授、信电学院教授潘赟;生医学院教授唐志峰、银杏谷资本创始人、总裁陈向明以及藕舫天使合伙人胡昊,共同围绕科研与资本及产业如何高效多位衔接助力成果转化的话题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热点、难点、痛点话题,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多维且务实的观点和建议。【展望】围绕“促进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服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工研院一直在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本次智汇紫金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学校上下联动有组织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有益尝试,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通过本次论坛的深入研讨和交流,对接形成了20余项合作意向,未来工研院将进一步形成专项服务机制,努力推动更多学校优质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努力为科技强国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2023.12.06查看详情
第三十期:“智汇·紫金”之“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专题论坛”顺利召开
2023年12月5日,浙江大学智汇紫金高端论坛第30期—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专题论坛在浙大森林顺利召开。本期标杆浙南-类目冠军企业专场,有幸邀请到来自温州区域60余家企业的代表走进浙大,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伍赛教授以及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的各位老师一起,探讨交流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及浙大成果赋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模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是当下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们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会上,伍赛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领域大模型的构建进展和应用生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领域大模型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和作用,伍教授通过4个不同行业的案例进行阐述。在银行金融行业方面,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帮助银行在没有人工智能专家参与的情况下,对海量金融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构建智能风控系统,以满足其各类业务需求;在智慧公交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构建更加灵巧的公交运营系统,实现自动化公交调度、查询、班次安排、运营效率统计,大大提升运营效率;在新型抗菌化合物发现方面,通过对现有多肽序列及其抗菌性的实验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找出具有高抗菌性的多肽物质,大幅减少了实验验证次数,从393万次降低到77次;在打印工艺参数方面,通过对3D打印工艺参数实现智能优化,帮助企业减少实验开销,实现了打印工艺参数优化的全流程自动化。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陶翃,向参会企业家们介绍了浙江大学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情况,着重介绍了浙大在科技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浙大科研成果转化实施路径。她邀请参会企业家关注“浙大科技转化+”小程序平台,关注浙江大学科技成果,希望通过“浙大科技转化+”的密切互动,为企业实现需求与成果的快速配对及有效跟踪。同时,希望浙大能够与各界企业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探索科技转化的新模式,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她的分享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并激发了大家对浙大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的思考和行动。在交流环节,伍教授分别介绍了大型互联网企业、大型上市传统企业、中小型企业这三类企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为与会各企业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赋能和数字化升级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伍教授指出未来大模型技术对各行各业都将产生深刻的变革,将成为一个组织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会场的氛围热烈而活跃,企业家们积极拍照记录精彩瞬间,同时保持高度专注的学习状态。此次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专题论坛为各行各业企业家们介绍了人工智能数字化赋能应用,初步促成了多个企业与教授的“牵手”,有7家企业提出了技术联合研发、专利转移等方面的需求意向,期待能够与浙大开展更进一步合作。